AOA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
视频加载中...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众日报推出“山东‘十强’产业深观察”系列深度调研报道,以深度调研、专家点评、记者手记、数据图示、视频海报等全媒体产品,讲述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培育壮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目前,已刊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绿色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现代金融产业、精品旅游产业等九组全媒体报道。
今天,推出第十组全媒体报道《创意生金,文化产业“活”起来》,聚焦创意加持、融合为媒,山东文化创意产业走红“出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陶琉、柳编、汉服、鲁绣、黑陶……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山东手造”精品展区,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一针一线、一瓦一瓷之间,传递出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广饶县大码头苇编转型时尚用品,每年编织芦苇制品15万件销往海内外;针对高端客户定制的李氏传统布艺“团团虎”,卖到1500元,供不应求;
数据赋能,文化创意产业借力冲上“云端”、走红“出圈”。第二届文旅博览会首日,一位主播不到半天就卖出了上百只“梅兰芳”文创口红、几十只“李清照”香膏;
淄博企业生产的“华光·瑛藏”茶咖杯,一杯一碟卖到上千元,底气来自文化创意。目前,淄博市规模以上陶瓷琉璃企业154家,从业人员已达20余万人。截至2020年底,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55亿元;
一把刻刀,一方石章,线条、结构、章法、布局……方寸之间纵横驰骋、心游万仞。有传统文化加持,加上当地政策引导、互联网助力,曲阜孔府印章释放出强大的造富能力。目前,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日销售印章数量已超过25000枚,提供相关就业岗位900多个,基地入驻商家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创意赋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转化为生产力。预计到2022年,山东创意设计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火”起来。山东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居全国首位;各类博物馆610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等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93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居全国第一位。“文物+旅游”的融合下,“革命文创产品”变为“市场时尚商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2018年以来,山东启动“设计+”战略,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农村、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在服装服饰、家居家具、剪裁等重点消费领域,强化文化创意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作用,让各种新业态遍地开花;
山东各地量身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既有“天下泉城”“孔孟之乡”“中华泰山”这些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城市名片,也有“电影之都”“帆船之都”“牡丹之都”。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赛道上,山东各地各展“神通”,“各美其美”。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山东130多个县(市、区)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村镇,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良好;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文化消费端持续发力:2018年—2020年三年里,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3.31亿元,直接拉动消费超21.06亿元,参与企业14110家,间接带动消费292.36亿元,成为促进山东消费的重要力量,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应有贡献;
2020年,山东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8%,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中国品牌战略营销研究院副院长李放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山东“十强”产业之一,它本身既是一个独立创造价值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为其他产业赋能的产业,而山东深厚的制造基础,也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文章原文
创意生金,文化产业“活”起来
□ 本报记者 赵琳 张依盟
9月1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相约济南。漫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10万平方米左右的展区,“如在画中游”,既有新意,又接地气,人气满满。
在“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陶琉、柳编、汉服、鲁绣、黑陶……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一针一线、一瓦一瓷之间,传递出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以前,广饶县大码头苇编是农村人谋生的活计,现已转型时尚用品,每年编织芦苇制品15万件销往海内外;在李氏传统布艺展台前,传承人李安玲展示着上百种布艺玩具,产品供不应求。
走进“红色文旅”展区,897平方米的面积内,以时间为轴、空间为面,采用场景再现方式,助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地道战、时代楷模焦裕禄……“红色地标”、著名战役和典型人物长卷铺陈开来,引领公众追忆峥嵘岁月。
从文化元素的深度提炼,到创意设计的点石成金,山东让有形的产品延伸着文化产业链,展示着文化的魅力,绽放出文化之蓬勃。
创意赋能,深厚文化底蕴变生产力
“眼前的两只杯子是华光在不同时期生产的产品。一只是‘贴牌代工’咖啡杯,当时这个产品的价格还不到3块钱,利润不到几分钱;而今天的‘华光·瑛藏’茶咖杯,一杯一碟卖到上千元。同样都是杯子,但价格相差巨大。”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同强说。本届文旅博览会“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里,华光国瓷产品的今昔对比,让人强烈感受到文化创意加持的变现能力。
一杯一碟何以卖到上千元?华光国瓷设计师闫斐认为,底气来自文化创意。她没有选用传统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而是融合当今国际审美风潮对传统元素进行重组再创造,使中国古典审美在炉火的极致高温中,升级为轻奢的“世界风”。苏同强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立足于此的一个创意,往往能让产品增值不菲。
文化创意与陶瓷琉璃产业融合,对于陶瓷琉璃产业重镇淄博来说意义非同小可。目前,淄博市规模以上陶瓷琉璃企业154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截至2020年底,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55亿元。
创意让传统文化生金,也让红色文化带富一方百姓。
电视剧《沂蒙》的拍摄,让取景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69岁的村民刘乃秀也因此正式踏入“演艺圈”,开启群演生涯。现在的刘乃秀,一边忙农活,一边当群演,参与拍摄了200余部电影、电视剧。常山庄村也陆续建起了影视基地微电影摄制中心、影视演员培训基地、沂蒙红色创客制作基地、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聘请专业人员对村里的群众演员、有一技之长的贫困人口进行针对性培训。
目前,常山庄村有近200名村民在影视基地内从事专职导游、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村里还开设了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商铺32家。
而在沂蒙红嫂故里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村里多渠道征集来红嫂祖秀莲的相关图片200余幅,收集了体现沂蒙山区生产生活的实物900余件,并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建起了“沂蒙红嫂祖秀莲展览馆”,沂蒙红嫂救助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结合青山绿水、传统古村落特色,村里走出了一条“红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沂水县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模式,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小山村人气越来越旺,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革命老区、沂蒙精神主要发源地,近年来,临沂发挥红色文化丰富、革命文物富集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用好市场化手段,实施‘文物+’行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旅‘火’起来,带动沂蒙乡村富起来。”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介绍,临沂促进“文物+旅游”融合,规范提升A级以上红色景区26家、红色旅游特色村30余个,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30多条,推出革命场景体验、沉浸式小院演出等红色旅游项目120余个,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以上;通过景区展售,500多种“革命文创产品”变为“市场时尚商品”。
放眼山东,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得天独厚。“仅今年,山东各地就推出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各地历史文化、乡村田园、都市风情等资源。”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赋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转化为生产力。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介绍,从2018年开始,山东启动“设计+”战略,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农村、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服装服饰、家居家具等重点消费领域,强化文化创意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作用,让各种新业态遍地开花。”
数字赋能,推动文化创意流量变现
点关注、搞抽奖、发福利……粉丝数达233万的美妆主播朱茜没想到,9月16日第一次来到文旅博览会,不到半天就卖出了上百只“梅兰芳”文创口红、几十只“李清照”香膏。
“以前我带一些国际品牌化妆品较多,这次看到这么多有创意的优秀国货,让我十分受启发。我不仅想好好介绍产品的功能,更想向观众介绍其中的内涵与文化,让爱美的粉丝通过化妆品更好地爱上传统文化。”朱茜说。
好酒也怕巷深。过去,传统文化独自美丽;当下,当数据成为一种资源并赋能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借力冲上“云端”、走红“出圈”。
当汉服等传统服饰逐渐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山东纺织服装行业迎来时尚的“春天”。山东泉艺坊文化体育有限公司依托传承创新的现代手推绣技术,打造出多个传统服饰系列,在本届文旅博览会现场展示走秀,人气很高。总经理赵宁介绍,他们也在尝试利用新媒体运营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完善线上交互式场景体验和线下实体体验的体系。
“去年以来,公司做过多次新媒体内容的尝试,起到了一定作用。很多年轻客户看到我们的抖音‘变装秀’后,联系我们订做礼服。”赵宁说,随着消费者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服装定制化需求不断提高,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客户的细分需求,下一步将有可能做定制专属APP。
山东易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零售业部总监齐瑞认为,数字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绝不仅仅是网上卖力“吆喝”,其中深层次的动力在于企业“嗅”到了商机、抓准了时机,文化创意跟上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曹县汉服产业早就闻名全国,经过互联网发酵再次‘破圈’,这就是产业不仅本身有IP、更能跟得上消费者步伐的典型案例。”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山东,恰是山东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提质增效的一种体现。
数字赋能,融合发展。中国品牌战略营销研究院副院长李放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山东“十强”产业之一,本身既是一个独立创造价值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为其他产业赋能的产业,而山东深厚的制造基础,也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政策赋能,地域文化IP更“出圈”
泰山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最拿手的是“十不闲”《泰山石敢当大战恶狼精》。泰山皮影戏曾一度因为没有演出空间而濒临失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范正安在泰安老街开了新馆,设置了文创空间、研学课堂、小剧场等,孩子可以了解皮影的历史,动手制作皮影,还可以编成节目在小剧场演出。
“我是老艺人遇上了新时代,重新获得了生机。”泰安皮影戏如今已成为游客必来“打卡”的网红演出,中秋将至,范正安老先生更加忙碌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城市的标签。做好“文化+”文章,山东各地不断增强文化创意在旅游、城市发展等领域的渗透,地域文化IP更“出圈”,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
一把刻刀,一方石章,方寸之间纵横驰骋、心游万仞。作为孔子第76代孙、如今曲阜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在传统篆刻这门手艺上用功颇深。
“早些年,我就在‘三孔’景区内摆地摊,给游客刻章,但生意寡淡得很,有时几天都无人问津。”孔令佳反思,根源还在于单打独斗,缺乏创意,不成规模。加入孔府印阁团队后,他们开发出“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富有创意的“论语印章”。有传统文化加持,加上当地政策引导、互联网助力,小小印章释放巨大造富能力。孔令佳的网店一天之内接到过上万笔订单,去年一年就赚了50多万元。
目前,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日销售印章数量已超过25000枚,提供相关就业岗位900多个,基地进驻商家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孔令佳现在的一大任务就是传帮带年轻匠人。
“山东各地现在都非常注重依托自身特色,量身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城市创新发展。”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十佳城市文化品牌中,既有“天下泉城”“孔孟之乡”“中华泰山”这些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城市名片,也有“电影之都”“帆船之都”“牡丹之都”这些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开发城市文化品牌,并最终让品牌发挥出经济效益,这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源。
以青岛为例,作为全国首个重工业电影生产基地,青岛东方影都集聚600多家影视企业,今年上半年,23家限额以上影视产业链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同比增长85%。
山东出台的《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绘就了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蓝图。其中提到,山东各地尤其要发挥区位优势,坚持错位协同,强化引领带动,构筑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省文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山东130多个县(市、区)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村镇,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良好。
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内容、轻资产属性,使其可与多个行业相关联,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李放说,正因如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不仅在于产业本身,更在于发挥其综合带动作用,助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民消费。
(□记者 纪伟 参与采写)
贝壳视频创始人兼CEO刘飞:
公司投资人、股东曾建议公司搬至新媒体产业更发达、更时尚的城市,但我认为在山东、在济南有着长远的发展优势。济南此前就提出要打造新媒体之都、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新媒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山东泉艺坊文化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宁:
从事服装行业,我们希望能从传统服饰文化中找寻到设计的本质和灵魂。泉艺坊已经与相关专业院校开展合作,通过在大学内进行手推绣教学,组织系列产品研发活动。此外,泉艺坊还将联手动漫企业,把他们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国潮服饰中的设计元素,为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力。
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孙美华:
山东文化创意产业未来要更加关注数字创意等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与新模式,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促进跨界发展,推动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山东的文创IP,增强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满足消费升级和消费多元化时代的文化消费需求。
(□记者 赵琳 整理)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格局中居于前列。近年来,山东先后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实现从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一是加速推进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大数据工程,抢抓文化产业互联网头部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业态市场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战略优势。二是高质量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策划实施高水平文化产业项目,引领带动儒家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齐鲁农耕文化资源创新创意转化,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四是持续深化影视产业特色发展。
(□记者 张兆友 赵琳 整理)
甩掉优越感,走出舒适圈
□ 本报记者 赵琳
毋庸置疑,山东的文化资源禀赋“傲视”全国。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遍布全省。但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了,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山东坐拥山海之奇、文化资源之胜,容易产生“优越感”、躺在传统优势上“睡大觉”。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十强”产业后,山东以强有力的举措,走出“舒适圈”,从政策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引导。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受到的冲击,山东迅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文旅消费的政策措施,投入“真金白银”对重点项目资金支持,有力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这些动作主动及时、有力有效,帮助行业、企业纾困解难,增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信心。
信心是黄金。在文化大省的图“强”之路上,产业发展信心尤为重要。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书博会、文旅博览会……一系列重磅展会在山东举办,传统会展业复苏的同时,越来越多创新元素出现在展会上:数字新业态、文化新场景、产业新动能,均体现了山东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的正向发展态势。
已发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