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A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楹联送春暖千家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策杖云程,愿做识途马;耕耘沃土,甘当孺子牛”“舟载脱贫,岸柳无忧辞去鼠;曲听致富,山花有意向耕牛”……春节前夕,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西城社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会员们凝神运笔,泼墨挥毫,写下一副副饱含祝愿的春联。
“仄声收尾的是上联,贴在右手边;平声收尾的是下联,贴在左手边。”活动现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会长尚丕礼向群众普及贴对联的知识。他告诉记者,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是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已开展十多年了。今年,学会已累计送出春联3000余副、“福”字1000余张。
舟曲县是全国藏区第一个“中国楹联文化县”,楹联文化历史悠久,群众普遍热爱楹联的创作与书写。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当地最为盛大隆重的民俗活动。
大年初一,云南民族村各少数民族群众用古老的习俗欢度春节,图为身着景颇族服装的演员正在为游客表演。梁志强摄/光明图片
“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一场对联、社火(戏曲、歌舞、杂耍等)、手工艺、庙会等多种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的大会。“闹元宵放花灯,耍社火烛龙,载歌载舞,民间文艺总表演;巧刺绣精雕刻,赏对联书画,有景有情,群众智谋集大成”,是灯会的生动写照。
“县城四街两关、大街小巷搭建了2000多米的松棚长廊,连绵不断,规模宏大,街道两旁楹柱上近1500副联墨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头顶上松枝掩映,棚架横梁上悬挂着大幅匾额和彩灯。”尚丕礼向记者描述了灯会盛大的场景,“城里城外的藏汉同胞都会前来游玩观赏,许多青少年手拿笔记本,抄写自己喜爱的对联。”
据考证,舟曲县的元宵楹联灯会起源于明代中叶或者更早,从南方来的移民带来了楹联和灯会文化。“楹联给灯会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血脉,让元宵楹联灯会生生不息,成为舟曲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个烙印。”尚丕礼说。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暂停举办。而舟曲楹联诗词学会的会员们活跃在微信群里,以就地过年为主题创作对联,向不能回家团圆的朋友遥寄关爱——
“爱在心中,神州处处有亲眷;情怀故里,梦境时时皆我家”
“可视能音,何计天涯咫尺;迎新辞旧,不分异地故乡”
…………
“隔着屏幕闻到文化味儿”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大家看到的这组剪纸就是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伏兆娥的作品《牛气冲天》。短短几分钟,一张红纸在伏老师的巧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牛儿……”2月10日,在宁夏“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活动的抖音直播间里,宁夏的手抓羊肉、油香馓子等特色美食和伏兆娥剪纸、陶瑞珍葫芦刻画等非遗传统技艺轮番“抢镜”,引来网友在线点赞互动。
“隔着屏幕闻到了文化味儿,过年的感觉一下就有啦。”抖音网友@句号在直播间留言。
2月12日,读者在江苏省如皋市新华书店内阅读。吴树建摄/光明图片
90后饶晓楠是伏兆娥剪纸的粉丝,她不仅线上经常关注非遗剪纸,线下还专门到伏兆娥的工作室学习剪纸,并逐渐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年轻人很远,现在通过新媒体平台,我们和非遗项目实现了零距离互动。”饶晓楠说。
今年春节,为了让就地过年的群众安心、舒心过节,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于2月10日启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系列活动,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集中展示宁夏手抓羊肉、仙鹤楼水饺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美食类项目,以及赵桂琴刺绣、郝延强贺兰砚、刘三朵八宝茶等非遗传统技艺,形成一种展非遗、品非遗、购非遗的过年氛围。
“八宝茶是宁夏的传统饮茶习俗,茶叶、冰糖、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八种原料放到一起,冲以滚烫沸水,喝起来香甜可口,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茶,体现了宁夏人民的热情好客。”“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活动结束后,主播专门剪辑了推介特色美食的短视频,在其抖音号上进行二次体育。
“太有年味儿了,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网友纷纷留言。
为丰富就地过年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批话剧、音乐剧、民族音乐会、秦腔精品剧目与优秀传统戏等也在线上与大家见面。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还由不得自家……”2月11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官方快手号播放了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快手用户@我爱歌唱留言:“秦腔是我们西北人的精神食粮,忙碌中听上一段,疲倦消散。而此刻听,是节日里的享受。”
此外,2月11日至2月21日,宁夏话剧院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娘》等精彩话剧,宁夏书画院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迎新春书画微展,京剧历史剧《庄妃》、舞蹈《不到长城非好汉》、交响组曲《家乡的花儿》等50余部原创优秀戏曲、话剧、歌舞剧在春节期间上线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宁夏新闻网等平台,让传统文化为春节增添浓浓年味儿。
杨家埠年画: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生机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春节前夕,山东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乃东正为节前的最后几个订单忙碌着,《连年有余》《财神到》等一幅幅寓意美好的年画作品被小心地包装好,即将送往远方。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要经过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货点胭等多道工序,即使是使用已有木版,一个人每天也只能制作三四百张年画,今年订单很多,我和我的爱人、儿媳一直在加班加点制作年画。”杨乃东说。
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线条精准。每当家家户户在门窗、墙壁上贴上年画,祈求来年家宅平安、风调雨顺,年味儿便扑面而来。
工作人员在河南商丘火车站的进站天桥上贴福字,欢度新春佳节。王鹏摄/光明图片
四十多年前,十二三岁的杨乃东开始跟随父亲杨明智学习年画。到目前为止,杨乃东先后创作、刻制木版年画700余套3500多块。在杨乃东等年画艺人的影响下,木版年画艺术得以广泛传承,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艺术爱好者。
为了能吸引更多人喜欢年画,杨乃东的儿媳杨静还制作了帆布包、抱枕、油纸伞、围裙等一系列年画衍生产品。“我们不局限于传统题材,去年2月,为表达战胜疫情的决心,我们还创作了《不挑食,增免疫》《讲卫生,常打扫》等3幅抗击疫情的年画作品。”杨静说。
寒亭区在推进传统杨家埠年画保护传承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年画创新发展。近日,由寒亭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指导,山东正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策划出品的大型现实题材原创项目《画说党史·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木版年画集即将完成。
该年画集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来的重大事件为内容题材,整合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雕版、套印、装裱的人才资源,由多名年画传承人和党史专家参与创作而成,探索传统民间艺术与时代相结合的新方式,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生机。
“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我们希望将年画艺术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让传统艺术走进日常的生活。”山东正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策划人杨营茂说。
北京“和平菓局”打卡过牛年
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
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为网络热词。在首都北京,就地过年的群众着实不少,大家纷纷来到“和平菓局”体验回家过年的感觉,并在这里品味鲜活真实的老北京市井文化。
农历大年三十,记者佩戴口罩,经过扫码测温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后,走进位于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二层的“和平菓局”。老北京狭窄的胡同、小时候常见的杂货店、汽水摊、录像厅、照相馆,一一映入眼帘,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街头。
“和平菓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占地约2400平方米的“和平菓局”,精彩看点就是老北京的胡同和老北京的文化。
“棕编张”坐在“和平菓局”入口处的大树下,正在给游客编“金牛”。一会儿工夫,一头栩栩如生的“金牛”便出现在他的手中。
“棕编张”是棕编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本名叫张存生,他的棕编手艺得自于家传。他说,今年买“牛编”饰品的游客特别多,都希望牛年讨个好彩头。
在他摊位背后的墙上,贴着当年居委会通知书、警示语、宣传标语,还原出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拐角处摆放着下了一半的象棋、小马扎,墙边还有老式婴儿车,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
顺着他右前方的胡同,记者来到了近代北京商业街的“劝业场”,这里透明的玻璃柜台塞满了“无花果”“跳跳糖”“话梅丹”等童年记忆中的零食,以及肉铺、小霸王游戏机、录像厅、修鞋摊儿,应有尽有。
2月10日,观众在故宫博物院观看“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杜建坡摄/光明图片
在“劝业场”一侧的摊位上,非遗传承人季立松在给游客表演“拉洋片”。两个小朋友眼睛紧盯着大木箱上的观看孔,生怕错过里面最精彩的瞬间。季先生幽默风趣的表演吸引了更多观众前来。
在相邻摊位,老家山东的孔令圣正在教小朋友吹糖人。一块小小的热糖稀,在他手指间反复揉搓后,拉出一条细长的糖线,糖线一端折断后经过他灵巧的手指变成中空的小气孔,小朋友对着气孔用力吹气,孔师傅手中这端的热糖稀慢慢鼓起来,他用手指熟练地捏、拉,造型逼真的小“糖牛”瞬间就做好了,让观众大赞他手艺精湛。
作为非遗代表传承人,孔令圣父子俩从“和平菓局”开业就一直用指尖的艺术展示着这个非遗项目。疫情发生以来,来“和平菓局”的游客少了许多。孔令圣希望疫情尽快过去,牛年能带给自己好运。
在煤厂胡同一户小窗前,侧耳细听,里面正播放着当年的录音,叫卖声、京腔京韵的拉家常声混杂在一起,头顶上晾晒的衣物、墙边储存的过冬大白菜,正是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北京市东城区宣传科的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为了给就地过年群众营造浓浓的年味儿,东城区推出了包括“和平菓局”在内的多个互动文化空间,举办了“京彩”年味、云上“妙会”等20余项内容新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视频直播、话题互动、图文体育、VLOG探店打卡等全媒体体育形式,集中呈现东城区春节浓厚的新年氛围,让就地过年群众在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
常德桃花源:文化大餐带来火红的日子
光明日报记者 肖人夫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虹雨
2月12日,正值大年初一,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旅游区春意盎然、游人如织。桃花山牌坊下,8名丝弦演员唱着《世外桃源满人间》,曲腔婉转;20多名国风礼仪演员身着汉服,庄重地进行传统礼仪表演。
“为了在春节期间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推出了常德丝弦和国风礼仪活动。”景区演艺管理员徐佳丽笑盈盈地介绍着这场文化大餐,“常德丝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是常德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国风礼仪是将舞蹈、礼仪、汉服走秀融为一体,很受游客的欢迎。”
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桃花源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很早就想来这里,看一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次听说桃花源变成5A了,一定带家人来逛逛,喝一喝擂茶。”来自长沙的许先生,一大早就带着妻子和孩子,从省城驱车赶到桃花源感受春节氛围。
许先生说的擂茶,是当地的特色食品,几乎来者皆饮。“擂茶喝了以后,可以驱寒、祛湿、美容,有预防感冒的效果。”渔仙居餐厅老板郭辉蓉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国内旅游业逐渐回暖,桃花源渐渐恢复了往日的人气,依托景区生存的群众收入也逐渐回升,“旅游+扶贫”探索出了新路子。
刘明祥是桃花源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的群众演员,也是当地清江浦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因年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长期以来,一家三口全靠养羊和种田维持生计。
这几年,刘明祥在演出中身着古装,赶着自己的五十余头羊,在灯光和音乐的烘托下,为泛舟观景的游客再现了一道田园牧歌式的惬意风景。
《桃花源记》开演的时候,刘明祥是第一批群演,每晚140多元演出费。3年后,刘明祥还把儿子也拉来一起参演,儿子每年可赚近4万元。
“在这里赶羊,草很好,比家里还强些。每天吃完晚饭来这里演一下,很轻松。去年赚了两万大几,政策还是好。”刘明祥说。
对于急需改变生活状况的村民来说,《桃花源记》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据悉,《桃花源记》演职人员有360人,其中95%都是本地人,许多人通过参与演出实现了脱贫。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3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