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疫情期间,宅家生活少不了文艺添彩。8月17日,扬州市第19场疫情防控专题发布会上,扬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王官宏介绍,扬州市文广旅局组织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场馆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先后推出450多项优质线上文化产品,更好满足居家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近日,扬州在“扬州文旅”公众号开辟公众参与反馈渠道,精准对接居家市民文化需求,推出了“非遗力量”“文化易点通”慕课视频等线上产品50多项。同时注重线上文化产品的趣味性,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如广场舞、声乐、器乐等,邀请群众艺术家录制全民艺术普及课程,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其中,由扬剧大师葛瑞莲老师在抖音平台开设的扬剧直播课,吸引了十多万名观众在线观看。
为了给公众搭建足不出户走进博物馆展览的桥梁,扬州市文广旅局在扬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云观展“峥嵘岁月——扬州地区革命文物展”等10多个专栏,让居家市民通过“云看展”“云游”来“涨”知识。
为丰富中小学生的暑期文化生活,扬州市文广旅局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少儿阅读等主题,推出“听见扬州2021”线上诵读、“我心向党庆百年”红领巾读书征文等线上读书活动30多项,市县两级图书馆累计开展阅读分享及图书推荐200多次。邀请非遗大师开设“非遗悦心”线上课堂,线上讲解古筝艺术、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等。此外还联手专家学者,推出《扬图讲堂》线上讲座4场,引导青少年了解扬州非遗,爱上扬州文化。
此外,扬州市文广旅局充分调动全市文艺群体,加强抗疫主题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更加生动鲜活地反映扬州疫情防控工作。如扬州市曲艺团推出“抗疫书场”,每天推送一个扬州曲艺节目,目前已推出5期。扬州市美术馆组织艺术家们创作各类抗疫美术作品近70幅,形成了“翰墨传情众志成城”抗疫情系列。扬州市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大师积极创作,用艺术凝聚抗疫力量,其中扬州市面塑非遗传承人孟晓红展现市民核酸检测的面塑令许多网友感同身受。扬州市文化馆策划推出了歌曲《有你,扬州才是好地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师生们创作了快板《扬州人,抗击疫情一条心》等作品,并通过扬州发布、抖音等平台进行表演,得到了市民的好评。
王官宏介绍,为丰富疫情期间人民群众居家生活,扬州市文广旅局指导扬州广电部门加大免费电视资源供给,创作编排“抗疫段子剧”“抗疫微小品”等系列剧,用小品演绎等方式接地气地体育防疫知识;组织开展《宅家诗词大会》、“生活920”“宅家做菜”等美食合集,助力居家市民提高生活质量。
链接>>>
江苏22地拟认定为
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8月16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拟认定名单,共涉及12个设区市的22个地区。
根据《江苏省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指南》(试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指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核心,依托一定的夜间景观环境,实施一体化夜间场景设计与打造,形成文旅商深度融合、业态产品丰富多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消费环境和管理运营机制优、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大、文旅消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空间。
根据建设指南,集聚区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区域需挖掘特色文旅资源,依托重点文化场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城市休闲功能区、商业中心区等地域空间,串联剧场影院、文博场馆、园林庭院、名人故居等文旅场所,实现文旅商资源有机联动、集约利用。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为方向,进行夜间文旅消费场景设计和主题营造,开发有独特IP价值、有回味体验的消费项目。
集聚区需业态多元,供给丰富。区域可创新发展夜演、夜展、夜读、夜娱、夜秀、夜游、夜食、夜购、夜宿等业态,推出沉浸式演艺、非遗互动项目和文创产品、3D灯光秀、街头艺术表演等常态化、品质化、特色化夜间文旅消费体验产品,延伸文旅消费链条。
在基础设施方面,集聚区应完善功能与服务配套。区域应注重基础设施提升和环境整治,夜景亮化美化,入口形象、导览标识与路牌门牌设计具有鲜明个性,与周边环境风貌在自然和人文上协调统一。提供精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有综合服务窗口,夜间交通网络畅达,停车场及公共厕所、垃圾箱等卫生设施充足适需,并加强在线预订、实时信息推送等智慧服务。
在管理上,区域应加以规范,运营有序。集聚区应建立实体化的管理和运营主体,有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对夜间文旅场所室内空间实行限流、错峰等措施。构建多部门联动市场监管体系,对夜间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会展节庆活动等内容严格把关。
同时,集聚区应有较高的贡献度,较强的带动性。集聚区所在地党委、政府可将夜间文旅消费项目纳入各类文旅创建内容,制定专门扶持政策措施,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夜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吸引较多知名度高的文旅商户入驻,带动创业、就业,提升夜间文旅消费对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奇